展会现场
展会留言墙
展会现场
陈俊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广东江门台山人。他出生并成长于泰山。在参观展览之前,他只知道乔皮是“银信”的别称,由家书和钱组成。这是海外华人对家人的问候和支持。
值此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抗日战争——从战时中华名声看家国民的赤子之心与国情》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并将继续巡展至贵阳州、江门等地。
展览分为“破碎山河,觉醒之声”、“书信”四个章节。血亲亲人,苦难见证》、《国家责任、毁家修灾》、《抵抗到底、信念胜利》。通过一百多件重要的华侨文献、历史照片和多媒体装置,串联起从9月18日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在战火中招揽小家大国的14年全貌。战争。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青年人在青年时期一直到三十多岁,往往背负着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等诸多亲情关系,发挥着家庭联系。从“民族”的角度来看,年轻人是最有激情、最渴望承担责任、最有贡献的人。
抗战时期入籍的这批华侨青年是一群充满苦难、激情和责任的群体。他们的信件不仅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感受既有对家国的思念,也有对个人命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奋斗、进步的生动描述。
冲向亲人,送去愤怒的心
参观者在参观展览时,会看到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在信中表达了对日军的仇恨。 “抗战胜利”、“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的”是经常出现的常用词。两代人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责任感。
但年轻人的情感表达往往更强烈、更直接。展览策展人、五邑大学海外中华文化与地域研究所所长刘进表示,海外年轻人批评中国人的强烈情绪是愤怒、担忧和信仰的复杂结合。
年轻的廷春在给母亲李氏的一封信中写道:“亲爱的母亲:我曾经憎恨日本军阀,现在不我恨他们入骨。我们目前所遭受的不正是日本人给予我们的间接伤害和误解吗?如果他们没有来侵犯我们的领土的话……”
青年们对日军的暴行表达了最直接的愤怒和仇恨。他们对他使用“日本盗贼”和“日本奴隶”等词充满愤怒。这种感受来自于我国人民和同胞的深切感受。
因此,对家人安全的深切关怀也是海外华人最普遍的感受。一次次无法参加战争,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写信告诉家人如何撤离。例如,来自台山的澳大利亚华侨邝远修就详细地告诉女儿:“等地海卫的时候,不要走马路。我担心一架来自湿滑国家的飞机正飞过马路,有人向飞机开枪。
尽管t在战争的艰难形势下,许多年轻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表达了“战斗到底”、“最后的胜利是我的”的坚定信念。
现有的来自美国的林白宇在信中鼓励儿子:“但这要看目前的情况……日本一定会恢复我们的国家,赢得抗战。”同样身在美国的陈勤万也在给妹妹的信中预言:“我每天读的西方报纸和唐朝报纸(我在哪里——记者笔记)也谈论中国的战争,适合世界,也就是中国。”
相比成年人和长辈的书信,有很多对具体家庭、宗族事务的安排(如资金的分配、家庭生活的长远规划),而年轻人的目光则更聚焦于宏观的战局和国家的未来。他们在信中经常讨论战争的进展和国际局势。“分化俄罗斯出兵”、“英美贷款”等情况,并展望战后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愿景。
相比于长辈书信中的“尊祖”、“学成”等传统观念,年轻一代的海外华人对个人和国家的现代未来意识更加强烈。一位父亲在给儿子廷芳的信中写道:“必须明白,在和平时期,没有知识和技能,没有人能够站立得住。”
国外的年轻人强调学习新知识、掌握技能以适应现代世界。战后,青年金柳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每一个崛起的年轻人,都有远大的志向,追求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将来成为国家和家庭的杰出人物。放眼世界,如果没有一些知识,就无法立足。”
跨越大洋,他们贡献出自己的能量来共同建设
刘进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海外华人青年根据地域、身份的不同,对战争的支持程度有所不同,但最主要的是“有钱就出力,有实力就出力”。海外青年主要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国内青年则用血肉之躯坚守苦难。
积极捐款捐物是支持海外青少年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他们在异乡谋生很困难,但他们仍然不停歇地生活,响应或组织各种筹款活动。
旅美华侨方文石在给岳父的信中汇报:“今天,口岸华侨勤勤恳恳,竭尽全力捐钱救国。近一个月来,口岸捐款统计数据更多。”150万元以上(第一阶段捐款)。元。”
除了临时捐赠外,购买国债是另一种重要的支持形式,而大多数购买国债并非出于投资理财目的。美国的邝远秀告诉妻子:“现在国家有困难了,所以我两次买了公债,总共买了200多种国家货币。”
各国青年积极参与抵制日货和反日宣传。台山华侨唐德明在给家人的信中告诫家人:“大家要小心,不要买日货……只要你知道一点点是日货,就不要买。”男女都应该联合起来抵制日货。”方文石指出:“欧美人民看到报纸报道中日战争,祖国的同胞经常被残酷杀害。敌机。各地人民组织对华援助会议,并与工商界、工人界联手发布国际社会。
一些在美国其他盟国的中国青年也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首次展示江门台山侨胞对“飞虎”的杰出贡献。无论是与日军空战中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还是负责地面支援的技术人员,他们都为了保卫中国而献出了生命。此外,还有年轻人在美国造船厂工作或“鼓励到任何地方从事政府工作”,直接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人力。
一些海外华人与家人团聚的梦想被日本侵华战争推迟甚至破灭。然而,在经历了这些之后经历了战争的磨难和洗礼,马阿巴扬青年的热情空前高涨。抗战胜利后,他们普遍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期待。
年轻华侨张毅在给儿子的信中规划道:“另外,祖国光复后,各工商政府都急于推出未来的计划,生意还有很多值得观望的地方。如果我回到唐朝,我将指挥这个生意的走向。”抗战让青少年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也影响了他们战后的人生选择和下一代的教育。
抗战时期在国内的交流,给了一些海外华人青年在国内的动力和发展趋势。
原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外国批次文物照片1938年,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八路军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分别给程海青年领袖苏俊迁和好友郭子刚黄毅回信,感谢他们捐献200元国币,支持抗日大学培养抗战人才的爱国工作。 1940年海外著名爱国志士陈嘉庚访问延安后,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青年选择走近、了解延安、了解共产党。
穿越时空,我们读到真爱
展览主办方、江门博物馆馆长高东辉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给侨批的私人信件可以真实、细致地反映抗战、表明他们的爱国情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侨批》记录了战争造成的具体灾害、人身安全困难、家庭伤亡等真实案例,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伤害,从而更加热爱和平。
“近年来,不少单位承接了一批批华侨振兴工作,推出了朗诵剧等文艺作品,积极推动文创产品研发,江门市博物馆正在积极参与其中,提供文化资源和专业支持。”高东辉表示,“博物馆愿意与各方有好想法、有好计划的合作,以更清晰的形式展现侨批的文化内涵。”
本次展览,江门外出务工青年发展宣传片联盟邀请了江门的一批学生来北京参观展览。陈俊伟就是这样被邀请的。 “观展前,我知道乔皮带来了深厚的亲情;观展后,我发现除了亲情之外,从抵制日货、支持国货,到提供资金回国、航空救国,乔皮还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爱国情怀。”
中国传媒大学江门学生张子耀说,印象最深的是美国华侨匡光的来信。邵写给母亲文的一封信。 “信中提到了被没收的钱、对家人的关心、对现状的担忧,但没有提到我在国外的委屈和挣扎。”
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的林德君出生于江门蓬江,并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离子。父亲自幼生活在江门角头林村。村里有华侨,施某的一些亲戚朋友都嫁给了华侨。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林氏家族有的人为了躲避日寇的轰炸而逃往香港、澳门,有的人家乡面临粮食等资源短缺的情况。幸运的是,国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林德军说。
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飞行救国的部分。他从展览中了解到,9月18日事件发生后,部分海外青年回国参加中国空军对敌作战。淞沪抗战中第一位牺牲的飞行员是广东台山华侨黄玉泉;中国空军美国志愿空军(俗称“飞虎队”)有1000多名海外青年。美国和加拿大。
“我以前在历史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国捐资支援抗战’之类的宏观描述。但现在看到一些人和事,我知道中国人民也有能力打仗救国。 ”林德君说,“以后我会努力去北京读书。我会像我的祖先一样,把对家乡和母亲的热爱还给一份真正的责任,为家乡江门和母亲贡献自己的青春能量。”
江门市博物馆青年解说员黄丙红对本次展览进行了十余次讲解。展会现场配备了听筒设备和老式留言壁纸和信封。许多参观者都曾体验过、互动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筒可以让观众从视觉切换到听觉,从而增加参与度。观众更喜欢这种方法,并且期望有多种语言选择。”黄丙红回忆道,“一位大学生参观后留言,‘中国的强大在于我的青春’。”让我感到梁启超的“中国青年”、“少年中国”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李亦萌摄
校园风采
>校区风采 青年的“海外认可”:寄语祖国和未来
2025-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