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圣保罗11月16日电 当地时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期间,“席延涛—中巴生态文明交流会”在巴西圣保罗举行。此次交流会由习近平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新社主办,巴西华人协会协办。巴西政府部门、企业界、媒体和华侨华人代表出席会议。 “说到农业,老一辈的海外华人有家的感觉,越来越多的新华侨看到了中巴合作的商机、找到了出路。”巴西华人协会会长叶周勇在浦龙交流所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巴西最大农畜产品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目的地巴西整体出口的变化。叶周勇在交流会上的发言关心中巴农业合作。他认为,随着中巴贸易不断深化,两国正在迎来建交51年来经贸合作“最好的时代”。中国对农畜产品的旺盛需求为巴西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叶周勇表示,从涉农企业的热情就能感受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热情。今年,有54家巴西企业参加第八届进博会,其中20家是肉类企业,其余来自咖啡、麦片、果汁、坚果、蜂蜜、巴西莓等行业。 “企业的共同目标是进一步扩大对华出口。”叶周勇说,巴西华人协会经常接待巴西在华企业的咨询。 “S“今年开始,不少巴西肉类和农业企业都在寻求进入中国市场,普遍看好中国的消费能力。”叶周勇表示,中巴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中国企业参与巴西农业产业链建设,不仅能提高当地加工能力和供应链整合水平,还能提升巴西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巴西正在推动“再生计划”,弥补效率和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也为巴西农业发展创造空间。 “农产品出口必须快速、持续地到达目的地。中巴双方应加强物流、仓储、冷链等方面的合作。巴西在环境生态方面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包括实现“到2030年实现零非法砍伐,比2005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50%。这些政策促进了农业领域的绿色转型。”叶周勇认为,中巴两国可以进一步扩大在联合研发、绿色认证互认、环境MGA青年人才培养以及生态旅游、森林经济等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事实上,在海外华人群体的就业结构中,与农业相关领域的比例是“越来越多。”叶周勇说,以前在巴西创业的华侨大多是从“拎包人”做起,拎着包、上街卖货是第一种生存方式。随着中巴两国经贸往来的深入,国外的职业方向逐渐出现分化,一批偏远的人从传统的进出口行业转向了传统的外贸行业。贸易涉及农业、畜牧业、渔业、大宗农产品加工、进出口等领域。 “这些产业更接近巴西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也为海外华人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他说。叶周勇是浙江青田人。他说,许多旅居巴西的青田华侨都在圣保罗。郊区建起了农场,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江浙乡村的生活方式,有柴灶、鱼塘、桃李。 “中巴农业合作固然是一个大产业,但对于更普通的海外华人来说,回到土地,在巴西的土地上收获人民的风土人情,才是异国他乡打拼的乡愁。”叶周勇说。 (超过)
校园风采
>校区风采 巴西华人协会会长叶周勇:低碳农业既是商机,也是乡愁
2025-11-16
